内科专家介绍

于岩岩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传染病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育处副处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成就:承担多项课题,包括国家“十三五”“十二五”和“十一五”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课题及北京市科委重大专项课题。 
专业特长:擅长各种肝病(乙肝、丙肝、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肝硬化等)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内科科普内容(乙肝的肝癌预防)

1、乙肝患者最后都会发展为肝癌吗?

(采访)于主任,乙肝是怎么发展为肝癌的?

感染乙肝病毒后一般是三部曲,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给他足够的时间,又没有恰当的治疗,一定会逐步往前走,走到肝硬化,走到肝癌的。

所以肝脏任何感染之后的修复,整个过程如果没有任何干预,将来都有可能进展到最后的结局,就是进展到原发性肝细胞癌。

(采访)于主任,可能很多乙肝患者听说乙肝三部曲之后就会比较恐慌,乙肝发展为肝癌的几率大吗?

乙肝发展成肝癌的机会应该这么说,有乙肝和没有乙肝相比,乙肝病毒感染者发展成肝癌的机会,一定比没有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机会高,每年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比例,比如3%-5%的比例会进一步进展到肝硬化,肝硬化进展到原发性肝细胞癌每年差不多有3%-6%。

没有肝硬化也会有发生肝癌的机会,但是那个机会会明显减少,每年0.5%的比例。

当然乙肝病毒感染的三部曲是,肝炎、肝硬化、肝癌这样的过程,但是我们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实际上是能够阻断住这个过程的,或者说能延缓发展的进程。

(采访)只要积极治疗,并不是每一个乙肝患者都会走向肝癌的结局。

是这样的,也不能说完全能够,就是说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乙肝病毒感染者向肝硬化,并且进一步向肝癌方向发展的。

(采访)于主任,哪些乙肝患者是更容易发生肝癌的?

比如乙肝病毒载量更高的人,还有比如转氨酶水平更高的人,另外同时合并有脂肪肝,或者同时合并有糖尿病,这些人更容易向原发性肝细胞癌发展。

还有现在发现乙肝表面抗原水平高,也是将来向原发性肝细胞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乙肝表面抗原水平越高,将来发展成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机会越高。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有乙肝病毒的感染,同时又接触一些有毒的物质,比如黄曲霉素接触得多,还有比如有饮酒习惯的人,更容易在乙肝病毒的基础上出现原发性肝细胞癌。

2、乙肝患者怎么早期发现有没有发生肝硬化、肝癌?

(采访)于主任,乙肝患者做什么样的检查能够早期发现是不是有肝硬化或者肝癌?

乙肝病毒感染者一定要长期的,定期的做乙肝病毒的相关检查,半年或者一年做一次乙肝病毒DHA检测,也就是HBV-DNA检测,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肝功能检查。

实际上仅仅做这些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知道乙肝病毒感染者可能会有疾病进展的情况,有没有进展我们需要了解,所以还需要进行B超的检查,这个检查建议是半年到一年做一次。

这还不太够,我们还建议要做甲胎蛋白的检查,因为甲胎蛋白是帮助我们来判断有没有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一个初筛检查。这个检查健康人我们都建议一年做一次,在乙肝病毒感染者身上,建议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如果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如果病人已经进展到肝硬化了,我们要缩短检查的间隔时间,每三个月就要做一次检查,包括甲胎蛋白的检查,包括超声的检查,如果有任何异常,进一步建议做增强CT或者是增强核磁的检查,明确乙肝病毒感染到哪个阶段了。

3、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能预防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吗?

(采访)于主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效果怎么样?效果好吗?

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我觉得效果应该是比较满意的,和以前没有抗病毒药物的阶段,那个时代相比,应该是病人得到了非常大的益处。

以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没有抗病毒药物的时候,他们病情会逐渐进展,慢慢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慢慢可能会有一些病人出现黄疸,甚至出现肝硬化,那时候就是保肝降酶、退黄治疗。

自从有了抗病毒药物之后,原来转氨酶水平反复升高的病人,经过应用抗病毒药物,转氨酶水平变得稳定了,不会再出现转氨酶水平持续波动。时间长了这些病人也没有看到,或者很少看到他们往肝硬化方向进展。

另外一些已经有肝硬化的病人,原来出现过腹水,实际上已经进入到失代偿阶段了,但是当给他抗病毒药之后,肝脏会再代偿,也就是不再出现腹水,疾病变得稳定了。另外肝癌的发生机会也会明显减少。

所以这样看来,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来说,确实能够让他们获益很多,控制了病毒,减少了传染性,也减少了转氨酶水平的波动,不至于反复要住院,要来医院,也减少了肝硬化的发生,也减少了肝癌的发生。这都有很明确的数据,抗病毒药物能够给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带来非常大的益处。

4、乙肝患者什么情况下要抗纤维化治疗?能预防发展成肝硬化吗?

(采访)于主任,哪些乙肝患者需要进行抗纤维化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者或者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最重要的治疗还是抗病毒治疗。

但是当病人的纤维化情况比较明显,或者是肝硬化都存在的病人,是建议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加上抗纤维化治疗的。

还有一些病人一开始单用抗病毒治疗,有些病人纤维化的情况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是不能够完全恢复正常,这时候也建议要加用抗纤维化治疗。

联用和不联用相比,联用抗纤维化的药和只仅仅用抗病毒的药相比,用药一年到两年看纤维化恢复的情况,就会发现联用的病人,纤维化好转的情况要优于没有联用的,所以还是建议有明显纤维化或者肝硬化的病人,一开始就联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纤维化药物。

(采访)于主任,抗纤维化治疗能预防乙肝发展为肝硬化吗?

实际上抗病毒治疗、抗纤维化治疗其实都非常重要,都能够有这样的目的,就是减少肝硬化的发生。

尤其是单用抗病毒治疗效果不好,或者病人本身就有非常明显的纤维化或者肝硬化的时候,要和抗纤维化药物联合使用,这样能让病人有更好的结局,更快的疗效。

(采访)于主任,治疗乙肝的抗纤维化药物都有哪些?

治疗乙肝的抗纤维化药物种类其实并不多,就像抗病毒药物种类不多一样,抗纤维化的治疗药物也不多。

当然抗纤维化的治疗现在有一些还正在研究过程当中,以后可能会多,现在我们能够拿得到的抗纤维化药物,包括扶正化瘀,包括鳖甲软肝,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抗纤维化的治疗药物。

(采访)于主任,乙肝患者抗纤维化治疗要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停药?

抗纤维化治疗的时间也是相应的比较长,其实现在有一些指标,包括现在最简单的就是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因为这是一个无创性评估肝纤化程度比较好的,又方便的检查,我们就看这个指标,肝纤维化的数字逐渐减少到正常,再巩固一段时间可以停。

如果有些地方没有这样一种检测方式,也可以采用比如评估纤维化的血清学的检查方法,比如Ⅳ型胶原蛋白,粘连蛋白,如果检查结果相对稳定了,正常以后再稳定一段时间也可以考虑暂时停用,但是还要密切监测,如果有反复还可以再重新考虑,再进行抗纤维化治疗。

5、乙肝病毒感染者怎么预防肝硬化和肝癌?

(采访)于主任,乙肝患者怎样预防肝硬化、肝癌?

乙肝病毒感染者,预防肝硬化、肝癌,我觉得应该从多个环节来考虑。

第一就是正常做体格检查来判断是不是需要用抗病毒药物,如果需要用抗病毒药的时候,要及时用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减少肝硬化、肝癌的策略。

当然我们要判断是不是该用,比如转氨酶升高了就是该用了。还有家族里面有肝硬化、肝癌的人,也应该比较早的开始用,减少家族类似的情况在他身上发生。还有比如年龄已经到30岁了,乙肝病毒依然存在,这种情况也应该考虑用,所以该用的时候就要用,而且要早用。另外在用药过程当中,希望尽可能地降低乙肝病毒的载量,希望尽可能地降低乙肝表面抗原的水平,这些情况的存在,都是将来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高危因素,所以尽可能去控制它们。

当然还有就是控制转氨酶的水平,转氨酶水平持续波动,也是将来发生肝硬化、肝癌比较重要的因素,所以要尽可能让这些指标都能够稳定到正常,并且持续。如果已经有纤维化,要增加抗纤维化药物。

除此以外,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控制体重,控制体重包括饮食方面的管理。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就是粮食这类的东西,减少甜饮。另外还要减少油类的摄入,油脂类的东西摄入体内,需要在肝脏里面代谢。当肝脏不能够完全代谢掉摄入的这么多的脂类物质的时候,就存在肝脏里面了,所以一定要减少油类食物和碳水化合物。

当然还要有适量的蛋白,不能把蛋白戒掉,因为载体蛋白是帮助我们把已经存在肝脏里面的脂肪转运出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所以饮食方面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就是要运动,有了乙肝病毒感染,不是说不能运动,要适量运动,如果不运动实际上脂肪肝越来越重,一定也会加重将来疾病的进展,所以要适当运动,要饮食管理。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乙肝病毒加酒也是肝硬化、肝癌的因素,所以乙肝病毒感染者不沾酒特别重要。

还有就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出现糖尿病了,这些因素的存在,都是进一步促进肝硬化、肝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另外还有减少霉类食物的摄入,比如黄曲霉素,这是发生肝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一定要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入,也一定能够减少肝癌的发生。

医学微视官网授权转载

内科专家介绍

朱继红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急诊医学学系主任;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急诊医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急诊急救专科联盟副会长。
主要成就:《中国急救医学期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疑难病杂志》《中国医药杂志》《中国急救灾害与复苏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中文版、英文版审稿专家。 
专业特长:主要从事心脑血管急症研究,建立了急性心衰单元,急性肺栓塞综合诊疗体系,急诊出凝血疾病的诊疗。

>>内科科普内容(高血压)

1、平时没有头痛、乏力等症状,为什么会被诊断为高血压?

(采访)我们是有了高血压之后就一定会出现头痛、头晕、眼花这种症状吗?

不一定,高血压是一个我们称之为“无声的杀手”,它是一个潜隐很长时间才会爆发的疾病,所以在早期,可能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在意的时候,它已经在我们身体里边扎根了,有很多人没有这种预警,没有给你这种症状,反而是那些有症状的人能够更及时地发现高血压,能够更早地去治疗高血压。

而对这些无症状的高血压,他首先发现的机会变少,发现了之后他自觉自愿去看病的依从性会变差,但是假如我们不够注意,十年,也许是更长的时间,就会逐渐出现一些我们所说的靶器官损害,不管是血管也好,心脏也好,脑也好,肾也好,出现这种损害的时候,就逐渐加重了,所以我觉得还不如有点症状。

(采访)朱主任,我们一般要到多大年龄之后就要开始注意自己的血压了?

这是一个,我们在体检,不管参加任何一个体检,在这种测量过程当中发现我们有高血压了,那个时间就该重视了,不管你有没有症状,不管你是多大岁数。

第二个就是当我到中老年的时候,我既往血压都非常好,到了50岁,我依然要每年定期做健康体检,你只要做了健康体检,自然的,血压是个必测项。

2、判断高血压,早上和晚上测血压,哪个更准确?

(采访)我们要想确诊高血压疾病,测量高血压的时间有没有要求?

任何一个时间点,只要血压高了就是高了,我们的血压并不是24小时都在高,正常的一般说来都是有一个峰值,然后慢慢降下来,大多是上午高,晚上低,是这么一个曲线,也有双峰的,也就是上午一个高峰,下午有个高峰,大多是在醒觉之后。

对中国人来讲,早晨六七点钟起床了,起床之后那个血压可能是高的,西方人起得晚,可能八点钟到十点钟是高的,下午可能是三点钟到四点钟,这时候可能会有一个高峰,只要测到血压高了它就是高的,测得血压低了不见得就是不高,是这么个意思。

(采访)我们想要来医院查高血压,是不是最好早上过来?

早晨过来可能更符合最新老虎机_新老虎机游戏人的血压波动曲线,其实还有连续地血压监测,就像平时背的holter一样,就是一个血压的连续监测,背在身上,背回家,自由活动,你看看你的血压,白天每半小时测一次,晚上每1小时测一次,看看你的血压曲线,有多少次是高的,这个是在诊断高血压和对高血压治疗过程的评估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采访)我们具体是哪些患者比较需要这种连续性的测血压?

首先是初诊的,或者有时候量血压高,有时候量血压不高,我对自己到底是血压高,血压不高,我没有把握的。

第二种就是治疗过程的监测,因为我们希望高血压的治疗是很平缓的,而不希望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这时候你做血压连续监测,就能够评估出来你的血压,我们叫谷峰的比值,我们尽可能希望它接近于一条直线,当然不可能,一定是有波动的。

也经常会有人到这儿跟你说,大夫,我的血压不稳定,你一问,他不是不稳定,是怎么“不稳定”?我吃药就降下来,我不吃就高起来,那能叫不稳定吗?只能是你人为制造的波谷,所以我们希望是一个基本恒定的,或者是24小时平稳的血压水平,血压的波动有时候比高血压对血管的损害可能更严重。

3、血压130/92mmHg,是高血压吗?需要吃药吗?

(采访)朱主任,如果我们的血压是130/92mmHg,多次测量都是低压偏高,但是高压是正常的,这样还算不算是高血压?

收缩压只要超过140mmHg,舒张压只要超过90mmHg,(非同日3次测量)不管是单一的,还是组合的,都是可以诊断高血压的,130/92mmHg,如果总是持续在这个水平,我们依然可以诊断。

高血压一个是跟遗传因素相关;一个是跟后天的生活方式、健康状态有关,比如肥胖,睡眠呼吸暂停,吃盐吃得多,和这些东西可能是有关的;第三个就是有一些其他的,可能会影响到血压的因素,这是所谓的继发性高血压。

其实最可溯的是第二类的,所以我们即使诊断了,像这种高血压,第一时间也不见得去用药,我们先让他去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改变他可能影响血压的这些不良嗜好。

比如是个肥胖的人,在我身边就有好几个这样的,就是胖的时候,不运动的时候,我的血压就高了,等我把肚子减下来的时候,我的血压又正常了,所以我们一般说,像这种病人,会给他三个月的观察期,以观后效,如果那个时候依然还是高血压,血压依然还是降不下来,可能会给他一些简单的药物,而不是只要血压高了,就一定要给他药吃。

(采访)朱主任,血压到底是高压高比较严重,还是低压高比较严重?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吗?

没有谁更严重的这个问题,其实都很严重,高压高到某种程度,低压高到某种程度,我们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是从降压的难度上来讲,可能是收缩压的降压难度会稍微低一点,尤其是脉压差比较小的这部分病人,可能降压药物的调节会更困难一些。

4、高血压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恶心,血压升到180/120mmHg,可能是怎么回事?

(采访)如果高血压患者出现了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到了180/120mmHg,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肯定是脑血管出问题了,前提是因为高血压,没有别的,这些症状出现了,都是高血压、高血压脑病或者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损害的表现,颅内压升高的表现,这时候最重要的,除了防止他窒息,镇静、止吐这些肯定是现场要去做的。

但是最重要的是什么?以前我们通过各种临床表现去分析,但是现在简单多了,就是赶紧去做个CT,头颅CT,这里边有三种情况,最常见的,第一是我们说的脑梗死,这里边是占最多数的。

但是里边更致命的是脑出血,这里边是占百分之十几,在中国人里边,但是致残率和致死率比脑梗死更高。

还有一种叫蛛网膜下腔出血。

就是脑梗死、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这都是和高血压相关的,一种是血栓堵死血管的病变,一种是血管破裂的病变,一种是血管瘤破裂的病变。

这三种病变治疗方法各不相同,所以在有CT的年代,不用我们去猜,就必须是做个CT。

(采访)朱主任,不管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吗?

都可以是,因为这都是和颅内压升高相关的,和脑膜刺激相关的。

比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有血液进入了蛛网膜下腔,它会刺激脑膜,会引起一些剧烈头疼。

比如是脑出血,就是出现一个占位效应,脑浆很软,但是我们脑壳很硬,是个骨性的,这样如果上里边打东西,有出血,就一定会挤压旁边的脑组织,脑组织很软我们知道,这里边压力很高,就会把它往里挤压,挤压了之后外边又没地儿可去,怎么办?脑子里边的压力就一定会升高,升高就会压迫我们的神经,我们就会剧烈疼痛。

脑梗死疼痛的症状会少,因为脑梗死首先是缺血,它只有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缺血、坏死,脑组织水肿,在大面积脑水肿的时候,才会出现这些症状,所以剧烈的恶心、呕吐、头疼,最新老虎机_新老虎机游戏的是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一类的疾病会最新老虎机_新老虎机游戏。

还有一类跟高血压没关系,但是也是现在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年轻女性更有可能出现的,就是叫静脉窦血栓形成,那也会出现剧烈的,不可忍受的头疼。

5、高血压患者血压降到正常值,就算控制良好吗?

(采访)朱主任,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我们怎么样才算是把血压控制在良好的范围?

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数字的标准,就是把血压降到了理想状态,而且没有症状,比如以前是血压高了,有症状,现在降到正常了,我没症状,一种是血压高的时候也没有症状,现在降低了依然没有症状,因为有的人本来血压高的时候没症状,降低了反而出现症状了,所以这是第一个。

无论什么方法,无论什么手段,让我们获益的本身,就是血压值的下降,正常化,不管是通过什么方法,这个数字正常了,这本身是最有价值的。

第二个,就是我们常见的高血压所导致的这些损害,在他身上没有出现或者延迟出现了,我们就都认为可以,我们控制得是满意的,不管是眼底也好,血管也好,粥样硬化也好,我们外周血管也好,肾也好,都没有高血压相关的一些病变,我们就认为控制是满意的。

(采访)也就是高血压患者不仅要控制好血压,日常不仅要监测血压值,而且也要定期去检查各个器官,是不是受到了损害,还要控制好这些。

对,对一个控制良好的标准,刚才讲了,第一个就是值,比较直观的。

第二个就是你看不见的,但是也应该定期查的,就是所有的高血压病人,在他初诊的时候,在他控制高血压过程当中,一定要把这些靶器官,眼底、心脏、血管、肾脏、大脑,这些功能都应该做一个基数,做一个底线,做一个背景,给储存下来,后边才会有对照。

才知道控制得好,还是不好,是没有发生,还是发生了进一步的病变,给医生一些参考、对照,对自己疾病进展的情况做一个判断,如果是恶化了,就应该更加积极地治疗,如果是稳定了,就可以坚持目前的治疗。

医学微视官网授权转载

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35号中都科技大厦3层

网络技术支持:北京中电建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83259999